印度也是劳动力大国,为何成不了世界工厂?
美国对印度制造业崛起寄以厚望,由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势必会带来人口密集型制造业需求的外溢。
但这些外溢需求印度是否拿下了呢?
中国08到18年制造业出口份额从12.8%到17.5%,总量增长,而某些份额下降了,外溢约1400亿美金的贸易额,相当于印度出口的总额的57%。但印度除了宝石加工约3.5%、陶瓷约1%的份额提升外,其它如鞋类、服装、皮革、钢铁、家具提升只在0.5%以下。大量外溢需求反而被越南、孟加拉国家拿去了,印度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实际并没有发展起来,所以想填也填不进去。
印度适龄劳动力占比全球18.3%,仅次于中国19.7%,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却只占3.5%,中国是22.8%,相差极大。
主流分析阻碍印度制造业崛起的几个关键因素:
- 种姓制度;
- 佛性人民;
- 民族矛盾;等
总结为有人口,没红利。
这篇报告换了个角度,认为问题的关键在印度的贸易策略,它说: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一般都是瞄准海外市场的(因为刚起步的时候国内市场购买力肯定还不行),所以一个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能不能发展,关键要看它是不是采取一种出口导向的贸易政策。

结论:印度未来能不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取代中国的地位,关键就要看印度政府愿不愿意改变保护主义的政策。
11月刚签署的RCEP,印度全程参与谈判,却最终放弃签署。印度保护主义根深蒂固,且有渊源,想了解历史可以看原文《 印度能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吗?》。
中国,2001年11月11日正式加入WTO,国内市场开放迈出一大步,经过20年的发展,把自己牢牢嵌入全球价值链中。回顾了改革开放历史,不得不佩服那一代领导人的顶层设计和改革的节奏,对比前苏联、欧洲、金砖四国的衰落,中国的和平崛起异常耀眼。顶层设计是国家战略大方向的设定,国家战略看的更长远,20年甚至50年以后的世界格局。中国的崛起,同样少不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印度领导人对打开国门后的担忧可以理解,如果人民不思进取、逆来顺受,打开国门无异于引狼入室。
但改革又哪个不是火中取栗?长期稳定发展不可能靠机会主义,单凭机会主义的发展,而不能将机会概率稳定下来,最终会因为机会主义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