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Vasily Koloda / Unsplash

从欧洲当代史理解义务教育

Inspiration 灵感
/ 教育
2022年5月6日 ~
现行教育对孩子是残忍的,我们逼迫他们为了虚无缥缈的以后而牺牲近在眼前的需求,用各种限制加重孩子的负担,让他们受苦,为了永远享受不到的遥远幸福做准备。
- 法国哲学家卢梭 1972《爱弥儿:论教育》
💡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学校上学、受教育?老师传递知识给学生?表象,是功能而非原因。

先说结论

透过打造理想的公民,来建立国家期望的某种社会秩序。(非贬义)

不管是民族认同、阶级控制、学习西方知识、规训体制,国家都需要先知道方向,确立教育的基本价值观,才能知道如何设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如何出现?

  • 18世纪前的欧洲,教会是传递知识给大众的机构。
  • (18世纪)德国普鲁士最早推动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初衷是让人民有“为国家打拼”的意识,形成国族共同体意识、富国强兵。
  • 但应该教什么?如果让农民知道太多知识,他们可能会进城里造反。
  • 英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出现实际是一种阶级控制。1867年,英国教育署署长Robert Lowe:如果下层人民要接受教育,他们应该要被教育成懂得上层阶级创造出来的文明。
  • 日本,19世纪明治维新时期引入西方国家教育制度,试图将日本人全盘西化,可以让国民追赶上西方的知识。
  • 哲学家福柯的理论:学校、军队、监狱、医院,都是18世纪国家为了以最“理性”的方式管控社会人口。《监视与惩罚:监狱的诞生》2020 米歇尔·福柯
  • 透过时间跟空间的“超前部署”来施展权力
  • 时间表执行、各种规矩,形成后天条件反射
  • 监狱的设计一开始来源于学校。18世纪的法国军事学校成为英国哲学家Jeremy Bentham设计监狱的灵感来源。
  • 因此,当年义务教育,表面上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给下一代,实际上是提早适应社会上的权力关系。
学校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整形外科,把下一代的人整成国家想要的样子,即规训教育体制。
- 米歇尔·福柯
  • 20世纪民主化后出现矛盾,学校时要求服从,成年后要求主见,二战后西方民主国家开始教育改革。
  • 欧洲核心价值观是“基本人权”,欧洲身份认同的重要元素
  • 10%精英教育 + 85%快乐教育
  • 近代教育掩盖了阶级复制的真相,教育系统里暗藏着一种“象征暴力”,透过隐藏权力关系,正当化某种价值排序,让人以为教育体系是中立的。

最重视教育的2个民族:

  • 犹太人:出于宗教因素,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注重教人提问、好奇、质疑和怀疑
  • 中国人:出于互惠逻辑,父母抚养小孩,期待某天小孩奉养父母,相互责任和义务 => 情绪勒索

中国的教育观念

  • 从古至今,教育被一般大众认为是让下一代向上流动的手段。古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今有 “读书改变命运”。
  • 真正的压力来源是家长的期待,自我价值取决于小孩的成就表现(国人家长 vs. 欧美家长)
  • 忍受前20年学习未来所需技能,大学毕业后才可以成为自由的“大人”,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vs. 引导学生在这个世界中找到自己,了解自己该如何生活
  • 贫富差距越大的社会,对子女学业表现要求越高
  • 当渴望阶级翻转,就必须否定自己阶级的身份认同

深层次的两股力量:

  • 历史转型,代际差异
  • 经济不平等

Reference

标签

JerryZ

大道至简,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