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随感,选票落后的特朗普还有什么招?
第一次如此关心美国大选,特朗普和拜登,74岁对77岁,网上戏称,俩古稀老人为了一份工作,大吵大闹。曾几何时,如此严肃的选举,弄得好像明星选秀一般。

看到推上一篇文章,说“中国民众空前关注美国竞选”。的确,拿我举例,原本很少关注政治,尤其是国际的,今年却格外关注美国大选动态。某天中午饭堂的小哥打饭时还在问,大选情况如何?拜登还是特朗普?
虽然无论是谁上台,对中国的态度都不会有质的转变,面子和里子的事,但选举过程却是跌宕起伏,很有体育竞技的紧张感。官媒虽然不冷不淡,但民众热情确实很高。为何国人会如此关注此次大选?
1、川建国近年来一系列对华不友好的言论和措施,让国人对川建国印象深刻,而且经常冷不丁的暴些热度,如对华关税、华为禁令、禁抖音等,很难不让人去关注他的动态。如同让子弹飞里的台词,你对我不重要,但没有你对我很重要。不少人可能对拜登没什么感觉,但无所谓,只要不是川建国连任就好;
2、懂王自带流量,那种不要脸的劲,老罗估计都要甘拜下风。经常语出惊人,做点与身份不符的荒唐事。懂王不做总统,混娱乐圈一定能混得风生水起;
3、美国2020大选犹如美国版的宫斗剧,充满了悬念、反转、斗争、分裂、阴谋,精彩纷呈,再加上明星川普出演主角,格外诙谐有趣。我们充其量只是吃瓜群众。

在美国内部,2020大选也是近100年来关注度最高的一次,参与度预计达66.9%,超过二战时期,说明超过半数美国人认为本次选举非常重要。

北京时间8号凌晨,拜登290票,超过270票中线,川普仅214票,看似拍马难及。美国不少主流媒体宣称大选已尘埃落定,不少国际友国发电祝贺。

有意思的是,拜登本人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自己获胜,10号发推说只有当1月20号以后,才当这个总统。不愧是老牌政客,说话点到为止、留有余地,反正就是抓不到我什么把柄,和川普完全是两种风格。
美国选举制度 – 选举人团制
以川普的性格,能这么简单认输么?现在看来好像的确没有什么翻盘的机会,难道发起内战不成?抱着疑问仔细研究了一番美国大选规则。美国大选不是采用直接投票选举,而是叫选举人团制度,共538名选举人,超过中位值269即当选,这也是为何媒体上有个270的线,只要一方达到270,基本就确定胜局了。

而这538选举人是怎么来的?是由每个州的参议员和众议员组成。
为了平衡大小州利益,参议员无论州的人口都是2名,而众议员数量则与人口规模正相关,从最少1名(怀俄明州)到最多53名(加州)。
那选举人和普通人又是什么关系?这是美国大选最有特色也是最富争议的规则,赢者通吃。每个州的普票统计结果谁占优,该州的所有选举人的票全部归赢者。

观察投票结果,有些州双方普票差距巨大,而有些州却十分胶着。这是因为美国大部分州本来就是站好队的,分蓝州、红州和摇摆州。顾名思义,蓝州是民主党的铁票区,主要是西部沿海、东北部和英格兰地区;红州是共和党铁票区,以德州为首的中部。摇摆州是两党主要的争夺区,如最出名的PA宾夕法尼亚州,占有20票。

为何如此设计?
自由选举不是更简单、更民主么?
这不得不说是美国国父智慧的地方,国父们了解人性,以人之初性本恶为前提,一切都是利益驱使,以宪法立国,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对等且制衡。但无论如何设计,选举都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选举人团制度则主要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防止多数人的暴政:如果一个派系成长到超过50%的人口,那这个派系会丧失治理国家的热情,和对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只需要关心人口众多的州,而人口稀少的中部基本放羊,容易被主流意识绑架;
2、警惕权利侵害权利:想办法增加小州的政治影响力,制衡大州;按照先贤们的设计,选举人团的成员必须拥有一定量的财产、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从政经历,以此来确保总统永远不会被一群未受过良好教育、不符合某种必要资格的人选出来。听起来还蛮精英主义的;
选举人团制度真的民主么?一个硬币有两面:
1、赢者全拿制度:实际普选票数多不一定获胜,很可能一个州有差不多一半的民意被代表,沦陷到“超级代表”的钦定困境中。历史上发生过5次,有趣的是,特朗普也是依靠这个规则上台的;
2、失信候选人:选举人未将选票投给约定好的候选人,不过历史上罕有发生;
3、摇摆州获利:候选人为了拉拢摇摆州的选票,针对性推出利好政策;
4、零和游戏,一方上台,另一方利益受损:尤其是在撕裂严重的社会中,达到了一方受益源于另一方损失的地步,选举人制也无能为力。2016年川普上台是因为他选择从先前得益人群割肉去给先前不得益者,但从结果来看,然并卵。
川普的底牌 – 司法权
如果对手票数达到270就真的没招了么?其实不然,川普还有底牌「司法权」。
美国不是三权分立么?总统不能行使行政权,怎么「司法权」反而成了底牌?
我一开始也是存疑的,但历史上是有参考的。
首先了解下美国大选的关键时间表:
- 11月03日:各州统计票数,了解各州那位候选人赢得本地选举,称作“安全港”期限;
- 12月08日:各种统计的最后时间,公布选举人票结果。如果某州无法决定本州的选举人票结果,则由国会裁决,某州选举人票是否计入最后计票结果;
- 12月14日:各选举人在他们各自州碰面投票;
- 01月06日:如果没有得出多数票人选,国会将会通过一场权变选举(contingent election)决定大选结果。总统由众议院选出,副总统由参议院选出,这意味着总统和副总统可能会来自不同党派;
- 01月20日:如果众议院未能选出总统,则由副总统担任总统,如果副总统也未能选出,顺位担任总统的人选则是众议院院长(目前为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
从时间表上来看,川普至少还有1个多月的时间来操作,通过上诉法院来质疑普票的真实性,尤其是普票票数相差无几的那几个州,最不济也要让其不计入最终结果。按照美国司法程序,先上诉州法院,州法院判决结果如果对川普不利,再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

联邦最高院的大法官席位的重要性就凸显,目前9位大法官,6名保守派,3名自由派。一般而言,保守派基本上偏向共和党,自由派偏向民主党,最终投票的天平会倾向哪一边?

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最高法院对该宪法拥有解释权,一旦总统大选出现争议,9名大法官很可能成为美国大选结果的“定音之锤”。例如,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经过36天的争议,正是诉至最高法院才最终定案。
但是,联邦最高法院有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极少会阻挠总统的人事任命,哪怕参议院由总统的对立党派控制,除非被提名人存在无法忽视的道德伦理或专业资格缺陷。
难怪川普在原大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金斯伯格)逝世后8天,立即提名Amy Coney Barrett(巴雷特),1个月后参议院投票,以52 vs. 48的微弱优势通过了如此重要的人事任命,距离大选11月3日只剩8天。

更讽刺的是,2016年2月大法官Antonin Scalia去世,奥巴马提名Merrick Garland,遭到参议院阻挠,听证会搁置至超期,理由是距离大选只有9个月,时间过于仓促,应该留给下一任总统提名。

除了Barrett(巴雷特),2018年川普提名另一名保守派Neil Gorsuch获得急速通过,为了避免民主党的阻挠,在McCornell领导下,共和党人还利用在参议院的绝对多数派优势修改了参议院规则,取消在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程序中使用冗长辩论filibuster。几代法律人为之奋斗的程序公正,受到了深度打击。

从大法官的任命起,司马“朗普”的野心就尽人皆知,而他甚至不愿意多花时间和手段去掩饰。假如川普真的动用联邦最高法院这张底牌,这将对美国三权分立的国本进行根本性的撕裂,将政治凌驾于法律之上,美国以司法治国的根本也将开始冰消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