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O2O+C2C付费模式探讨
今天碰巧看到果壳15年发布的产品「在行」。
核心逻辑:共享大脑,思维模型和经验传递
平台逻辑:问答双方的供需匹配
利益流向:问方 咨询费 => 平台 抽成 => 答方
平台控制点:
- 无法控制已完成交易的双方私下问答;
- 每个答主的知识面和模型是固定的,要想获取其他知识面和模型,需要再次使用平台匹配;
- 问答双方的评分;
问方场景:
- 懒;
- 有针对性;
- 社交需求,花钱买人脉;
- 问的需求:
- 无具体问题,只有模糊问题(基本无法作答,传授点经验完事)
- 有具体问题,不知道答案,但问题的背景模糊(需要先帮助梳理背景)
- 有具体问题,不知道答案,问题背景清晰(依赖答方的思维模型)
- 有具体问题,有自己的思维模型,只想获取更多的信息输入(很有可能成为朋友)
- 单纯对某些领域感兴趣,解惑
答方场景:
- 闲的蛋疼
- 交个朋友
- 赚点零花钱
- 靠平台赚钱(不成立)
痛点:
- 产品和交付(求与解)非标,无法批量复制,“时分”无复用,效率低;
- 评价难客观,取决于问答双方的能力和道德;
- 匹配效率低,匹配难标准化,问方通常要花较长的时间寻找合适的答方,即使领域对了,需求的差异化也很大;
- 平台吸引力不强,答方动力不强,既没有大V效应(名声),也不可能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还要花个人时间应付这些“猪”,好答主逐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