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有别,新冠肺炎国内外应对差异小析
“新冠肺炎”近期成了国际的热搜,眼看国内控制的差不多了,海外却开始相继井喷。引用了海外的数据源Mapping 2019-nCoV,Johns Hopkins大学提供的实时看板。截止2020年03月13日,全球累计感染近13万人,中国以外感染人数已经上升到4万多人。

新冠从2020年1月底初现到3月中旬,中国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考验,在强大的执行力和执行效率下,基本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
可在国外,有中国这么优秀的前车之鉴,怎么还接二连三的爆发?老外对新冠病毒的无所谓的态度,也让国人大跌眼镜,怎么感觉和国内宣传的不太一样?或者老外都是逗比么?
以下是意大利爆发后,街头采访的视频。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名为《欧洲疫情爆发: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闯天涯》,一名生活在德国的中国母亲,看待欧洲的防疫工作后的反思。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摘抄如下。
任何脱离了国情的政策讨论,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想要借用别人家的药方,你得需要有和别人一样的体质才行。
欧洲各国的体制和国情,注定了他们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
他们不是不会抄作业,是抄不了。为什么呢?科目都不相同,怎么抄呀?
国情不同,国民不同,中国的硬核作业,注定了欧洲的国家抄不了。摘抄几段观点《欧洲疫情爆发:雪崩之前,每一片雪花都在勇闯天涯》
国情和国民是紧密相连的,由文化长久沉淀,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并不是一两次大事件就能改变的。

国人的价值观,体现为家国情怀,“家”为先,讲究一家人平平安安、整整齐齐;再而“国”,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以也体现了国人的特质:平时看似贪生怕死,关键时候却能舍身取义。

西方人的价值观则不然,更加强调个人和民主。西方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想自主决定和支配生活方式。即使灾难来了,也不会改变。我管你是钟南山还是火神山,即使要我上山,也由我自己决定,其他人无权干涉,连政府也不行!并且大多西方人有一种淡定,是“这世界总不会变得太坏”的笃定感。
所以,在西方人看来,国家一声令下,14亿中国人戴口罩、家里蹲,这简直就是世界级的奇迹。而在这个价值观下,看上面几个歪果仁对病毒的看法,就显得不那么滑稽和无知了。
之前写的第一篇有关新冠的文章中提到:
“没有什么比恐惧传播的更快”
任何措施都具有两面性,大力传播“新冠病毒”危害的同时,也在传播恐惧。如果在没有做好恐惧几何式爆发准备前,就进行大规模宣传,自然会造成大量民众的恐慌,而开始挤兑社会有限的医疗资源。抗疫初期的武汉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再往深了想想,我们在恐慌什么呢?是病毒的传播性?肯定不如流感。是病毒的致死率?年轻人基本都可治愈。发现了新病毒?病毒每天在你身边,只是不知道而已。估计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害怕什么,只是周围人都在恐慌,带着气氛也就紧张起来了。在没有现代医学的年代,人类与病毒细菌一直在相爱相杀中相互成长和平衡,失败的病毒是把宿主快速杀死,如MERS,而成功的病毒是能长期潜伏让宿主不自觉进行传播,如HIV。与病毒的抗争是永不止步的,区别只是过程中的代价与收获。
既然西方国情如此,而病毒传播又无法避免,通过弱化病毒危害,降低恐慌情绪或许反而能降低恐慌的传播。虽然提升了病毒的感染几率,但会极大降低医疗资源被挤兑的情况发生,让政府能够更有效的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针对性的救护。经济上,封锁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没有几个国家领导人会冒着会“遗臭万年”的风险,做出“锁国”的决定,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所以真正要抄的硬核作业是:中国针对新冠患者医疗救治的方法和手段。这才是医学无国界的真谛。

写到这,不禁想起刚离开华为、创业之初时在团队管理中走的弯路,也是因为“国情”不同,忽视了管理上的“因地制宜”。在华为,有强大的系统资源、企业制度和IT流程,让很不多确定变成了确定和习惯。从华为到创业,身份变了,但这种习惯却不那么容易改变。可怕的不是“不知道”,而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最后引申德鲁克的话:管理即实践,不在于知而在于行。更通俗的版本:管他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简单分析国外未来走势:
- 海外确诊人数依然会持续走高,各国将会相继爆发;
- 世界各国向中国学习肺炎治疗经验和技术,中国会持续提供医疗救助,赢得国际声望;
- 西方国家会继续官宣“大流感”,降低群众恐慌,确保医疗资源不会被挤兑,资源倾斜重症患者,人员密集并且社会条件允许的地方,可能借鉴中国的管理方式;
- 除了重症患者和风险意识高的西方民众,大部分还是不会佩戴口罩,佩戴率估计40%~50%,日韩文化与中国接近,佩戴率应会高于西方诸国;
- 抗疫物资会出现紧缺,但不会像国内初期那样,完全干涸。防疫物价会比平时高,线下会完全市场化,出现N倍暴涨,线上政府会打击靠疫情暴利的行为(Google和FB已经禁止了口罩广告)。中国是口罩生产主力,经过疫情爆发的考验,产能优胜之前,供需会逐步趋于稳健。各国医疗机构、红十字、公职部门等将会是主要的采购对象;
- 日用品会被大量抢购,供不应求,与国内情况极度相似,但各国的电商物流能力和国内相比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线下超市主承压,家里备些存货。


祝愿“新冠病毒”这窝人人喊打的老鼠能尽早被猫们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