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ingwei Lim / Unsplash

重温《反脆弱》:脆弱中利于不败,从不对称性中获益 - 读书笔记

Inspiration 灵感 2021年8月13日 ~

最近重温了2014年畅销书《反脆弱》,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两本曾经的畅销书《黑天鹅》和《随机漫步的傻瓜》均入选华尔街必读书单。他的两个传奇经历是在黑天鹅事件发生后(01年911和08年次贷危机)大获成功,被誉为黑天鹅之父。

反脆弱中的思想有些偏激,不一定全对,却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独特的思维模型可以帮助我们抗衡世界的脆弱性,尤其是在黑天鹅常态化的今天。社会科学有个有趣的悖论,当一个理论成为主流理论(广泛接受)时,这个理论很有可能即将边缘化,以反人性为基础的理论除外。

初听反脆弱,以为与逆商相似。实则不然,如何在社会脆弱性中获益才是本书的核心点。

脆弱制造者

笔者身在华尔街,但十分痛恨华尔街通过制造脆弱赚取民众的钱。他认为世界脆弱化的一大主因是有大量的脆弱制造者,比如:华尔街、主流教育、哈弗商学院等。

这个观点很偏激,却很有意义的。温和批评的效果是不如极端事件所带来的结果,矫枉必须过正。不由联想起小时候被打屁股的场景。这是生物特性,称为过度补偿或过渡反应,如疫苗、骨折,引发自身机能的重视和活跃。凡事有弊有利,个体性的牺牲,反而促进了组织的进化。

书摘:因为害怕波动性,去努力的保护系统,却无知的弱化了系统,从而泯灭了反脆弱性。

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创造出无数个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越来越复杂。笔者认为现代化是对反脆弱的否定。而我认为这不是系统的错,而是机械决定论的局限。

反脆弱策略一:过度补偿或过度反应,可以提高反脆弱能力。

复杂性和确定性

复杂化和确定性是社会脆弱的主要来源。

文中用猫和洗衣机对比,谁更脆弱?显然是后者,复杂的机械体,无法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自身。

身为程序猿,非常理解复杂性和脆弱性的关系,关键在外部环境变化(开放系统 or封闭系统)。如果外部环境稳定(需求不变更),即使复杂系统最终能达到稳定,无非是时间问题。但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复杂系统对变化的适应远比简单系统难,需要考虑更多的维度和关联关系,从而反应到脆弱性。

确定性本身不会造成脆弱,关键在如何对待它。人们习惯于(被教育成)追求确定性,导致大部分人的计划只有Plan A,没有Plan B。脆弱的人,一旦确定性崩塌如同天塌了。相反,反脆弱的人,特别适应波动,即使未来不确定,对自己的影响不会太大。文中举了公务员和出租车司机的例子,非常形象。

古文有云,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这就是一种反脆弱的儒商思想。

确定性来自对未来的预测,易滋生墨守成规。不按套路出牌,出错概率虽高,却能打破固有思想,创新就这样出现了。很多时候,创新来源于挫折之下的过度反应。

如何在波动中保存自己?答案是杠铃策略

简单说: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降低孤注一掷所带来的风险。熟知的刘慈欣,中国科幻界泰斗级人物,他成名前并没有辞去工作,专注写作科幻小说。如果科幻小说没能获得成功,至少还有份保本的工作,这就是杠铃策略的一种体现。

创业大多是九死无生,在波动中保存自己是一种智慧,PLAN A和B同样重要。看似孤注一掷的创业者,你并不知道他有哪些后手,你看到的只是他成功的路径或失败的窘迫。

反脆弱策略二:杠铃策略,增加可选择性、降低试错成本。

医院性损伤:好心办坏事

自然界是反脆弱的,因为它的冷酷和无情。

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好心不一定带来好结果,只有恰到好处,才是真帮忙,否则如同抱薪救火,弄巧成拙。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ärker” (那些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让我变得更强大)。西方哲学家尼采的一句名言
反脆弱策略三:合理干预,而非过度干涉甚至代劳。冷酷无情,反而是最佳的反脆弱。

非线性和不对称性

敲黑板,本书的重点。前3个策略是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第4个策略是如何取胜:如何在脆弱中获益?

反脆弱策略四:世界充满了不对称性,以小博大,有限的损失带来无限的收益。

道理听起来特别简单,但实操会发现特别难,因为它是逆人性的。

不要相信什么平均化的数据,对个人没有多少意义。一年平均维度24度的地方,你愿意定居么?听起好像不错,但有可能夏天50度,冬天-20度。极端事件造成的伤害,远比持续温和的冲击伤害严重。

不是不能预测,追求确定性是人的本能,但少用正向思维去预测,如排除法、否定法,如同芒格的逆向思维。想获得幸福的人生,需要的不是别人获得幸福的方法,而是哪些事无法获得幸福,不去做就可以了。但依然是逆人性的。

笔者举了个胖子托尼的例子,世界越来越来复杂,脆弱性随处可见,那么找到脆弱性,并在其反向下注。听起来是不是和巴菲特的名言“别人恐惧我贪婪”相似?但在投资界,微笑曲线定律同样适用。

「大空头」电影中,迈克尔·布瑞,性格古怪的独眼基金经理,通过数据分析,很早发现了美国楼市的脆弱性,投重资做空。但金融系统的复杂和人性的贪婪,泡沫不断放大,却始终没有破灭。迈克尔·布瑞每日都在巨亏阴影笼罩下,所有投资人都认为他疯了,包括他的老师。最终的事实证明他对了。

数据分析是迈克尔·布瑞的天赋,如果我没有,是否没机会了?除了迈克尔·布瑞,还有贾瑞德·韦内特以及搭档马克·鲍姆,偶然的机会,得知布瑞的所作所为,并意识到他的预测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投注做空,典型的跟风人,但同样经历了微笑曲线。

从中可以吸取两个经验:

  1. 要么自己具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找到现存的脆弱点,并在反向下注;
  2. 要么找到自己的老师,借用对方的力量,找到脆弱点,并在反向小心下注。

标签

JerryZ

大道至简,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