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择险记 - 记录为自家宝宝购买重疾险的心路历程
这不是一篇保险科普文章,原本是记录为宝宝选择重疾险的过程和经验,不知不觉就写成了深度…
– 择险原则 –
- 单一数据源不可全信。无论多可靠信息来源,也做不到100%正确,并且正确性是有时效的,尽可能多找几个信息源来相互印证;
- 保险没有最好的,只有合适的。是否合适,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而定,比如经济能力、父母爷爷奶奶祖辈的身体状况、个人偏好等;
- 择险本质上是你对信息的筛选和理解能力,以及与实际匹配的最终结果,锻炼自身能力的很好方式。
– 先说结论 –
买了2份不同公司的重疾,分别为华夏人寿的常春藤多倍和复星联合妈咪保贝。
前者常春藤,虽然全网比较性价比不足,但在大品牌中具有不错的价格优势,并且是多次理赔。通过大品牌对冲小品牌在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而后者妈咪保贝,性价比很高,尤其是少儿疾病的保障全面,附加重疾二次赔付,有点无分组二次赔付的味道。虽然复星联合是17年新生保险公司,到成立以来保单增速迅猛,有个不错的“爹” – 复星国际。本着羊毛尽早薅的心态买它。
– 整体费用 –
- 华夏常春藤多倍版30w,¥2961.9/20年,含投保人豁免。
- 复星联合妈咪保贝50w,¥2863/30年,含投保人豁免,重疾二次赔付。
- 共80w保额,合计¥5825/年(前20年),总保费约14.5w。
…以下为心路历程,全文较长…
心路历程
我对保险的认知
我认为保险本质上有2个作用:
- 风险对冲: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生命无法对冲,但资本可以。比如重疾险,对生病后资产损失的风险对冲,医疗险,对治病所需资金的风险对冲,意外险,对意外发生后所带来的资产损失的风险对冲;
- 稳定理财:保险公司倒闭的概率比银行还低,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保险公司背书(也可以换种说法,保险公司为国家集资),富人喜欢给子女买保险的另一个原因是避遗产税。
将一切风险量化,这是保险的根本,它实质是个“资本工具”。
为什么给宝宝买重疾险?
保险公司和个体其实是存在双向的信息不对称,宏观与微观。正是这样,才衍生了保险,加速了资本流通,从而双向受益。
保险公司利用统计和大数据,从宏观上控制整体风险,而个体,更了解自己的情况,借助保险工具来对冲自身风险。那为什么一定要给宝宝买重疾险:
- 原因一:人一生中患重疾是大概率事件。
- 原因二:谁也无法预测自己会在何时患病。
- 原因三:重疾险越早购买保费越低,并且还可以规避部分重疾被降级到中症或轻症的风险。
重疾险的几个坑或者说是隐藏条款,一定要了解清楚,免得理赔扯皮:
- 无论是轻症、中症还是重症,同一疾病是不会多次理赔的(除非有单独约定,如特定重疾双倍赔付)。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病只会陪一次;
- 初次确诊,指自被保险人出生之日起第一次经医院及专科医生确诊患有某种疾病,而不是指自本合同生效、复效之后第一次经医院及专科医生确诊患有某种疾病。简单来说,如果买了保险之后得的病,在买保险之前得过,不能理赔;
- 轻症隐形分组,是指关联度较高的几种保障病种,其中某一病种赔付后,其他病种也不再赔付。简单来说,赔了这种病,就不能赔关联的病;
- 同一疾病原因导致的多种轻症/中症只赔一种。简单来说,就是一次得病达到中症标准,不能同时拿轻症和中症理赔。
我认为没有最好的保险,只有适合你的保险。当然保险公司也不是傻子,如果群体风险变大,保险公司自然会提高保费或降低保额,甚至下架产品。这也是为什么新生儿最好都配置一款重疾险,因为这是对你一生重病的基础保障。
年金等稳定理财的保险不是不能买,而是一种资产配置,实则专款专用。这个更加因“家”而异了。
重疾险的选择
现在是2020年,我的第一份重疾险是07年买的人寿康宁终生。那时候保险还不太被大众所认可,常常被看做是骗钱、诅咒等。而现在,在国家的大力宣传下,保险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保险的模式,也更加灵活和个性。
相比07年,想多找几篇保险科普文都很难,而现在保险文章多如牛毛,各种科普、各种对此。商业化运作效率真高,很好的教育和培育了市场。但商业运作最大的问题是各有各的“屁股”,强调优点、弱化劣势,需自我评判和多信息源印证。
趁清明3天放假,认真恶补了保险知识,收集了不少重疾险材料。市面上销售的重疾险超过100种,各有侧重和隐形的坑。
根据自家情况,先明确保险需求,进行收敛:
- (必选)年缴费用¥7000大洋封顶,年限不是大问题;
- (必选)保额50w+;
- (必选)保终身;
- (优选)多次赔付;
- (优选)重疾不分组或合理分组;
- (优选)间隔期越短越好;
- (优选)首次赔付越高越好;
- (优选)具备中症赔付;
- (优选)身故返还保费;
梳理完基本需求后,发现然并卵,选项依然众多。再采用排除法将不合适的剔除。
先感受下这三张图:



发现3个有趣的现象:
- 平安保费收入第二,4939亿,而净利润却第一,1643亿,净利高达33%,比第二名人寿高三倍多。而收入第一的人寿,5683亿,净利润却才592亿,才10%。平安的经营能力是真强,不禁怀疑产品的性价比?

2019年收入Top10收入净利比较
- 排名第4的华夏人寿,净利润居然不在TOP10?这是什么情况?百度一番得知2019年Q4华夏人寿收入增长15.49%,但净利润同比下降77.16%,仅7.16亿元,其Q4综合偿付能力为133.37%,接近保监会规定的风险警戒值120%,虽然保监会原则上保证了保险公司不会倒闭且保护了寿险的有效性,但这样的状态不由会担心未来理赔的风险;
- 偿付能力排行TOP10中居然没有一家是收入TOP10的。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对所有保单是否有足够的赔偿能力,理论上100%即可认为具有全部的偿还能力,保监会规定警戒值是综合>120%,核心>60%。但这个值越高对消费者而言就越放心。也从侧面反映,不知名的保险公司不代表理赔难,人家理赔能力充足着呢,不怕你理赔,就怕你不买!
基于以上有趣的小发现,基本排除了TOP10的玩家,如平安、人寿等,性价比真心不高,单次赔付保单比其他多次赔付的还要贵。比如少儿平安福、人寿国寿福、泰康惠健康等,50w~70w,单次赔付20年缴7k上下,投保人豁免,附加医疗险啥的,轻轻松松8k多,主险保费大概在15w上下。
如果一定要在TOP10中选择,华夏常春藤多倍版性价比还算不错,多倍理赔,算下来主险保费大概9.25w,相比其他TOP10的重疾险便宜了将近一半。
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网上的保险文章大部分是贬低TOP10公司的产品,而推荐不太知名保险公司的产品,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 TOP10保险公司的重疾险的性价比确实不高,与他们的服务对象和品牌溢价有关。TOP10公司历史悠久,保险意识先从精英层开始,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分析和了解各家保单的差异,看重线下服务和熟人相传,信任关系的传递,特别是这种条款复杂的重疾险。而且TOP10公司的重疾险基本上只能通过预约代理人的方式进行购买,很少可以直接网销,对新中产阶级不太友好;
- 非TOP10公司的差异化竞争,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霸权,建立网上口碑。互联网保险营销基本上是近5年左右才发展起来的,80后90后消费者从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很强,而他们也不傻,产品没有诚意,写的天花乱坠,也不会上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价格。不过重疾险的设计和花样繁多,非一般人能看的明白。
经过一番产品挑选,除了前面提到的华夏常春藤多倍外,最符合需求三款产品:复星联合妈咪保贝、信泰人寿如意人生守护(英雄版)和昆仑健康守卫者3号。
复星联合妈咪保贝
妈咪保贝绝对是一款儿童网红险,几乎我查到的所有儿童重疾险中,都会推荐这款保险。从性价比来看,的确没的说,真的是便宜。50w保额来算,30年缴,主险总保费不到6w,由于妈咪保贝不是多次赔付,可附加二次重疾,相当于无分组二次赔付,再加上投保人豁免,总保费也不到9w元。相比其他两款,性价比没的说。
事出反常必有妖,而这“妖”应该就是其承保公司,复星联合。这是一家很有趣的公司,2017年成立,注册资本5亿,第一大股东是港股上市公司复星国际,总资产794.19亿,占20%股份。

成立1年后,服务客户同比增长746%,保费收入同比增长782%,2019年增资1.6个亿,官方说法为:
复星联合2018年末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2.99%,比2017年同期1060.70%大幅下降,随着保费收入的大幅增长,该公司最低资本要求上升,从而导致增资需求更为迫在眉睫。参见复星联合增资1.6亿元
有几点值得关注:
- 复星联合属于新生代的一批保险公司,仅成立了3年。且是同年新成立保险公司中,注册资本最低的一家,如海保、和泰、国富等注册资本均为15亿;
- 新保险公司的知名度和老牌保险公司没得比,在性价比上做文章是最直接的方法。复星联合采用纯互联网方式销售保险,与221家互联网平台合作保险销售。既然主打互联网销售,其玩法心照不宣了,也难怪有这么多网文推荐,为占领网络话语权;
- 既然与众多平台存在商业利益,有些信息就无法全信了。买保险最担心的是理赔和服务,很多评测文章为证明新保险公司理赔口碑好,往往会引用投诉总量表,而平安、人寿等TOP10保险公司投诉量也是TOP10。但这明显是断章取义。为了公平,保监会同时会公布一份投诉相对量表,图中复星联合亿元保费投诉量排名第四。不多说了,自行感受。关于服务质量,特别致电过400电话咨询保险事宜,客服的态度最多6分(满分10分),即不亲切、也不热情,有点冷冰冰。

- 尝试查找复星联合的理赔数据,少的可怜,找到一份2018年的理赔数据,共赔付3w张保单,也没标注理赔金额,信息非常不透明。在知乎上找到一篇理赔案例《保险理赔:不是上帝便是屠夫 |三家公司重疾险理赔纪》,不算正面,虽然最终理赔了,过程却不算顺利。
- 保险条款上的小坑有那么几个,如180天等待期较长、拿到赔付的标准是确诊初次发生、轻微脑中风理赔严苛、部分轻症限制年龄,比如视力严重受损、听力严重受损,3岁以下不赔、轻症和中症存在一些隐形分组,同一疾病原因导致的多种轻症或中症只赔一种等,但瑕不掩瑜。
综上,妈咪保贝的性价比的确高,如果不放心承保公司,但又想薅羊毛,可以将一张保单拆两份买,一份妈咪保贝,一份你认为靠得住的,反正重疾是可以多保单赔付的。
信泰人寿如意人生守护(英雄版)
如意人生守护(英雄版)这款产品的网评也很多,50w保额,主险保费¥3280/30年,可选二次肿瘤保险金(¥300)和投保人豁免,主险保单金额为9.84w,如果含二次肿瘤保险金和豁免,约为11w。与妈咪保贝相比,保费贵了近40%,但胜在多次赔付。吸引我的几个特点:
- 轻症首次赔付45%,比其他重疾险轻症赔付多15%。50w保额,多出7.5w。并且最多支持4次不同轻症的赔付;
- 中症首次赔付60%,比其他重疾险轻症赔付多10%,不分组赔付2次;
- 重症赔付6次/6组,依次增加20%赔付,间隔180天,比较人性,虽然我认为重疾6次象征意义更大,但聊胜于无吧;
- 额外10种少儿特疾,多赔付100%。

但是,信泰人寿公司的口碑一般,民营保险公司,从2005年成立以来,营业收入一直不太争气,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2015年才有盈利。但是信泰人寿一直在尝试调整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状况。至2018年,信泰人寿的经营状况有所好转。截至2019年底,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4.9%,但公司50%股权已被质押或者冻结。得利于保监会的监管,公司的风险基本会转嫁,但对于保终身的产品,还是需要考虑公司的情况和保监会政策变化的。

从2019年年度保险消费投诉相对量情况看,信泰人寿亿元保费投诉量排名比较靠后,第65名,相比平安人寿第28名、中国人寿第50名,有一定优势。再看信泰人寿2019年理赔额为1.64亿,支付时效为1.53天。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
产品本身的坑几乎没有,唯一不足可能就是少儿特疾保障,限定出险年龄为18岁前。重疾分组设计是蛮合理的,对于男性而言,恶性肿瘤相当于单独分组了。


综上,承保公司信泰人寿中规中矩,在保监会监督下,风险还算可控。产品在多次理赔重疾险中,性价比相当不错,尤其是首次赔付的比例都较高,还涵盖10种少儿特疾,是非常全面的重疾险。而重疾6次6组,我认为象征意义更大,2次不分组反而会更实际一些。
昆仑健康守卫者3号
守卫者3号也算是网红款了,经常被称为不分组重疾险的典范。先看看承保公司昆仑健康的情况。2006年创办,注册资本13.41亿,介于复星联合和信泰人寿之间。和信泰人寿类似,直至2015年,才扭亏为盈,得利于万能险的大卖。可好景不长,盈利没2年,2017年业绩骤降,亏损8个多亿,2018年继续亏损7亿多。从企查查得知,目前注册资本为23.4亿,2019年Q4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78.71%,位于保监会红线之上。公司基本情况与信泰人寿类似,如果产品上再不发力,那更加难有生存空间了。


从2019年年度保险消费投诉相对量情况看,昆仑健康亿元保费投诉量排名47,2019年理赔额为1.03亿,支付时效为2.9天,总体来看都是中规中矩。
再回归产品本身,守卫者3号是可以选择是否附加身故金来降低保费的。依然是50w保额,保费为3500/30年(含身故金),2415/30年(不含身故金),主险总保费为10.5w(含身故金)和7.245w(不含身故金),相差3.255w。就算前30年不算利息,活到70岁,年复利3%计算,可得10.6w,比身故金10.5w还多🤣。
守卫者3号网评已经非常多了,不赘述,最吸引我的2个亮点:
- 无分组:无论是轻症、中症还是重症,都没有分组;
- 含20种少儿特疾,额外150%赔付。
产品本身的坑也是吹毛求疵了:
- 重疾赔付间隔需大于1年,而分组多次一般是半年;
- 少儿特疾保障,限定出险年龄为18岁前。
综上,承保公司昆仑健康中规中矩,在保监会监督下,风险还算可控。守卫者3号在多次理赔重疾险中性价比突出!
华夏常春藤多倍版
如果单拿常春藤与前3款产品比性价比,必定只有被吊打的份。不过人家华夏人寿好歹是TOP10的保险公司,其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前3款产品的承保公司不可同日而语,在全国设立了四百余家分支机构。
华夏人寿成立与2006年,注册资本153亿,13年开始“爆发式”的增长,18年进入人寿保险的前四名,19年成功进军世界500强。前文虽然提到华夏19年遇到利润率下滑问题,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18年数据,收入1884.71亿,净利26.38亿。2019年华夏理赔共38.9亿,支付时效1.4天,亿元保费相对量投诉排名58。


回归产品,既没有什么亮点,也找不出太多槽点。从保障来看,非常全面,价格还算亲民,但保障权益中唯独缺了少儿特疾,可以买一份其他少儿重疾来补充。
最终的选择
付了钱才是真爱,分析了这么多,最终该如何选择?前文开头已经给了结论。这样的配置完全满足我的需求,还每年省了1200够下几次馆子了😁。
小插曲:原本已经购买了泰康的惠健康70w保额,主险保费¥5600/29年,单倍理赔。不对比不知道,一对比这性价比有点惨不忍睹。但毫无疑问,惠健康放到各家“大公司”里面,算是一款实打实的良心产品,责任不比平安福、国寿福之类差,价格划算不少。
具体赔付金额可参考下表。

现在有关保险的文章多如牛毛,不存在真正的客观,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尽可能找到相对客观公正的信息源,比如:保监会报告、企业年报、年度理赔报告、企查查等。
写在最后

感谢保监会大大,趋于严格的监管和保障,一方是行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则是人民的利益。
我国的保险行业空间依然巨大,这几年的变化尤其之大:
- 第一是 “+互联网”,这个变化特别明显,利好新生代保险公司,随时随地动动手指买保险、进行理赔;
- 第二是 代理人模式的变化,从人海战术到高附加值提供、定制化转变;
- 第三是 保险组合或者保险定制趋势,从原先的产品销售模式,改变为打组合拳,更加贴合客户的需求,甚至是定制险。
Reference
- 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关于2019年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2018年一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
- 复星联合增资1.6亿元
- 复星联合健康保险理赔分析【原创】
- 保险理赔:不是上帝便是屠夫 |三家公司重疾险理赔纪
- 80家人寿保险公司成立时间与注册资本表
- 想买信泰如意享,信泰保险会有问题吗?
- 昆仑健康保险年报发布,2020依然陪在您身边
年度理赔报告:
- 看完54家保险公司2019年理赔报告,我学会了买保险
- 33家保险公司2019年理赔报告汇总,理赔大数据告诉我们一个真相
- 梳理了48家险企2018年理赔报告,我们发现了这些秘密……
- 为了找出理赔最好的保险公司,我看了56份理赔年报!
企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