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Melanie Deziel / Unsplash

华为的客户需求分层分类法

Inspiration 灵感 2022年7月23日 ~

进行战略管理首先要做战略洞察。华为在战略洞察中用了“五看三定”的策略:

  • “五看”是战略的输入,包括看行业、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对手)、看自己;
  • “三定”是战略的输出,包括定战略控制点、定目标和定策略。

需求分析是“看客户”中最重要的部分。

需求分析作为战略的输入,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

  1. 机会的选择,企业基于未来需求的变化及客户需求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是机会;
  2. 业务设计,企业要有区别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即设计战略控制点),必然要理解需求;
  3. 产品规划,新产品的规划与开发离不开需求分析。

所以,在战略管理中,需求分析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需求的三个层次

大部分人认为,产品满足不了客户需要,是因为客户告知的需求是错误的,这听起来有一些道理,却没有任何意义。

不同角色对于需求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客户的需求和厂家的需求之间必然有一定差距,甚至可以说是鸿沟。

如果客户提的需求非常专业,反而是一件比较糟糕的事情。比如,华为提的需求非常专业,那么你在需求理解上就赚不到它的钱,只能辛辛苦苦挣点加工费。

通常,我们可以把需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Requirements: 明确的功能、性能要求,客户已经告诉你这个事情如何实现,确定要的一个东西;
  • Wants: 客户确定想要一个东西,但是不确定如何实现,这是一种主动需求;
  • Pains: 客户不想要,又不得不解决的东西,也叫痛点,这就是一种被动需求。

很多时候,客户告知的可能是要求(requirement)。它可能是一种产品需求,也可能是一种规格(specification),清晰告知你产品的功能、性能、尺寸等。但有的时候,客户告知的并不是一个 requirement 需求,而是一个潜在需求(want) 。

比如,苹果需要一个行业最先进的电感,但先进到什么程度,它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要比原来更好,是别人做不到的。

还有痛点需求(pain)。客户不想要,也不主动追求,但不得不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政府的环保要求,对于制药厂来说,它可能并不想解决这个问题,甚至想把污水直接排放,因为这样成本最低。但现在医药公司都实行牌照制了,而要申请到牌照,就必须通过安全环境评审,这就是痛点。

我们从一个故事来看want与requirement需求的区别。
有一次,我带爸妈去吃日本料理,这家店是我经常去吃的,我觉得海胆特别好吃,于是就想让老爸尝尝。然而,老板了解到我爸肠胃不是很好之后,就给我推荐了银鳍鱼,因为海胆非常伤胃,而银鳍鱼对胃更好一些,而且煎的银鳍鱼也很美味。

让老爸吃得健康开心,是我真正的(want)需求。老板基于我的requirement(海胆)之后去确认我的want(健康好吃),又提供了一个 更好的替代requirement (银鱼) 所以,客户告诉我们的需求不正确,不准确、不完整,都是很合理的。这个时候,我们需要 做的事情就是把requirement跟want去做一一对应,要拨开迷雾、去伪成真、去粗取精,这才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我最近在服务一个餐饮的客户,他们用了这个方法就能把需求做得更准确,觉得非常有价值。 餐饮的难点是可复制性,关键的解决方案是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比如服务态度,是典型的want需求,如果转换成上菜周期,环境的清洁 程度等requirements需求,更容易标准化。比如,好吃也是want需求,翻译成requirement需求是菜的烹饪标准:使用的是高温油还是低温油?是菜籽油还是花生油?原材料是否地道?食材是否新鲜?什么时间内食 用口感更佳?这就是具体的requirements需求。

对痛点的理解,一般我是这么去定义需求的等级的:

  • 第一级 痛点级需求 不解决用户会感觉很难受,花钱也要解决。
  • 第二级 痒点级需求 不解决用户会感觉难受,但是要花钱就有点不情愿。
  • 第三级 亮点级需求 对购买决策有一定作用,但是不是决定性作用。属于口碑级的需求。
  • 第四级 基础需求 对购买决策和口碑都没有直接影响,属于系统架构的必须组成需求。

基础需求是一切的根基,却常被忽略,只有在平均水平线之上,痛点、痒点才有意义。基于这样一个需求等级的划分,对于传统系统级软件来说,一个有足够自带市场推力的软件产品的核心需求组成,是由1个痛点或者痒点需求和至少10个亮点需求组成。

企业需求和个人(岗位)需求

在ToB业务中,客户需求又分成两个维度,

  • 企业需求
  • 岗位(个人)需求

但在企业里,真正做决策的岗位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所以,有时候企业需求是很虚的,甚至是假的,意义不大。

在市场交易地图中有决策链,其中有做最终决策的决策者,也有不能做决策但可提出否定意见的岗位(如品质主管),他们的需求才是真正的需求。

案例:华为To B业务决策中的个人需求
2009年,华为的英国客户电信运营商出现一个痛点,因为3G和2G的业务流量超过了网络的容量,导致电话经常打不通或者3G网络断网,客户投诉很多。基于这样的背景产生了需求。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需求,华为提供相应的2G/3G解决方案,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项业务中,有三个核心的决策者:

第一个角色是CFO。在2008年之前,CFO在决策链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但2008年发生了比较严重的经济危机,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持运营商网络的扩展,所以CFO变成了一个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决策者。CFO的核心需求是扩容和新建站点的单位成本必须大幅下降,所以倾向于引进华为。

第二个角色是CTO。在2008年之前,CEO在整个决策链里面几乎占了80%的决策力。但是因为网络设备很赚钱但又很复杂,所以CTO也有了一部分话语权。CTO注重网络的稳定性,希望有高质量的网络。当时爱立信的网络设备最稳定,质量最高,能减少客户的投诉,所以,CTO倾向于选择爱立信。

第三个角色是运营总监。因为2G网络和3G网络混合在一起很复杂,所以他期望降低运维的难度。他也希望供应商能提供7*24小时服务,他倾向于选择原有的供应商诺基亚。

所以,这三个角色的需求是矛盾的。至少CTO跟CFO的需求很矛盾, CTO希望用最好的,但价格更贵; CFO要大幅降低成本,坚定地认为应该引进华为。

企业需求一定是企业中关键角色的个人需求,而这些个人角色之间的需求往往是矛盾的。在其中,我们应当遵循权力更大的原则。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CFO的权力是最大的拥有一票否决权,因为这个客户企业面临着很大的经济危机。

在一个项目中,可能90%的需求都没有价值但是你需要把剩下的10%找出来,而那10%中你要找到目标客户关键岗位的需求,这是客户需求分析的原则。

在ToC业务中的逻辑可能没有那么明确,但也存在。比如,经销商的需求也很重要,但也在于经销商的关键决策者的个人需求。再如个人消费者的需求也是如此,有大众消费者的需 求,也有KOC的需求,往往KOC的需求才更有价值。

标签

JerryZ

大道至简,行者无疆!